🕵
🕳

m3IKroklJ">

  1. 🚼

      🌰
      ✴🍻
      🤒
      📃
    • 🍐
    • 🥌🥌
      💍
      👔
      🕯
      🔛🤜
      📁
    • 🚒

      我在当客服,从老人的荒诞故事里听到了心酸

      发布时间:2024-10-11 23:47:37  浏览量:1

      肖煜发现,61岁的母亲变了。

      干了大半辈子保洁,一向素面朝天的母亲突然开始染发、化妆,穿颜色鲜艳的裙子。原因几乎是公开的——她恋爱了,对方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,即使两人从来没有真正见过面。

      “名人男友”只存在于短视频里,背景有时是不断闪烁的玫瑰花,有时是满眼“挂历风”的山水画。“姐姐,你人好、心好,什么都好。”自从被这个带着浓重口音的“弟弟”夸赞后,肖煜的母亲就被吸引,然后沦陷。

      肖煜试图说服老人这可能是场骗局,母亲却极度反感,“我过自己的生活,不要任何人管。”

      杨洋也时常遇到类似的情况。她是一家短视频平台的客服,时常接到老人的来电。他们中偶尔有人想要和短视频里的名人、主播“奔现”,有人确信自己中了动辄千万的大奖,还有人按自己发的视频条数向平台索要工资……

      和这类老人打交道,往往需要更多耐心,一次通话有时能持续接近一个小时。一开始杨洋也很难理解他们的逻辑,说服他们更难。直到在公司接受过一次老年精神卫生专家的内部培训后,杨洋才对他们有了更多了解,再接到这种电话,她就会在来电记录上敲下备注:认知偏差、认知障碍?

      截至2023年12月,中国老年网民(60岁及以上)的规模达到了1.7亿人。同时,“银发族”已经成了新增网民的主力。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2020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,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,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占比就达到了15.54%。

      在这些宏大的数据中,肖煜的母亲和杨洋电话那头的老人们,成为了报告的一个注脚,提示着“老人触网”的另一面——当丰富的人生经验遭遇互联网时,它不一定再奏效。那些看似让人啼笑皆非,甚至略显荒诞的故事背后,有时是衰老、孤独,以及被忽视的需求。

      他们需要更多关照。

      “他图你什么?”

      肖煜最早发现端倪,是在母亲的短视频账号上。

      他常年在外地工作,平日里偶尔会刷到母亲发的短视频,内容大多是逛公园、跳广场舞,或者拍花花草草。这些视频让他心安,自己不在母亲身边,他不期望老人的晚年生活有多精彩,“平淡就好。”

      有时肖煜也会看到母亲与那个“名人”的合拍视频,或者P图痕迹明显的合照。他没有太在意,这是母亲为数不多打发时间的方式,他不想过多干预,“她是成年人,自己会有分寸。”

      但逐渐地,母亲发的短视频里,关于这个“名人”的内容越来越多,对他的称呼也变成了“宝贝”“老公”。肖煜有些意外,母亲是个保守朴素的人,很难想象她公开地和一个人如此亲昵。

      接下来,事情的发展快到肖煜来不及反应,三个月的时间,母亲就像变了个人。那段时间,母亲除了工作,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刷“男友”的视频,在下面留言,或者和“男友”聊天。

      她毫不掩饰自己“名人女友”的身份,这让她觉得自己脸上有光,然后染发、化妆,“穿的像小姑娘。”直到她开始用社交软件给“男友”转钱,支持他“到全国各地办厂”,“去给贫困孩子捐款”,肖煜坐不住了。

      “他图你什么呢?”肖煜试图用一些简单的逻辑点醒母亲,但他很快发现,“她的想法已经跟我们不在一个维度上了。”

      他想不明白,那些一眼就能分辨出真假的视频,稍有常识就知道不可能发生的 “恋情”,母亲为什么会深信不疑。

      答案可能是“认知偏差”或者“认知障碍”。

      9月中旬,杨洋和十几位同事一起,接受了一场关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培训,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的主任王华丽,这位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在相关领域有着20多年的经验。

      在王华丽看来,相比语言信息,非语言信息的加工能力受老化的影响会更明显,比如识别视频的“背景”,或者“名人”们有没有对口型。对老年人来说,那些年轻人看起来粗制滥造的“假视频”,他们辨识起来并不容易——就像爬楼时开始力不从心,这是衰老带来的、不可抗拒的后果之一。

      这场培训会上,一些案例被分享出来。有老人从外地独自跑到公司,要求见自己喜欢的主播一面。他们笃信主播是平台的员工,就像主持人属于电视台。而那些和主播、“名人”谈恋爱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他们以为刷到的视频里,对方是在跟自己“私聊”。与这部分老人沟通时,“TA说TA爱我”“我们视频过”是杨洋和同事们最常听到的话。

      也有老人打电话过来,要求平台为他提供证书,“你们董事长给我发了4个‘第一名’。”为了证实自己的知名度,他在电话里反复向客服强调,“现在国际上都在播我的新闻。”

      还有老人注册不到一年,发了1.9万条视频,平均每天50多条。女儿发现,母亲经常半夜两三点还在发作品,内容是一声不吭的自拍——因为刷到“你是大网红”的视频,她相信了自己的新身份。在此之前,她是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农民,接触到的电子产品”只有电视和老年手机。

      那部被她“重度使用”的智能手机是孩子一年前给买的。现在,女儿不得不承认,网络对母亲来说过于复杂,“她的想法都乱了。”

      “该怎么帮助他们呢?”杨洋在培训会上提问。事实上,现场的每个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,他们都清楚,这不是一两通电话能解决的事。

      “我是大网红”

      杨洋所在的团队,大多是“95后”,甚至“00后”。进入公司前,除了自己的祖辈,他们很少和老年人打交道。现在,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操着各地方言的长辈们。

      耐心是这份工作所需的首要素质。平台识别到老人刷到风险视频,或者预判老人可能出现风险行为时,客服就要主动外呼提醒。但老人在电话里,自说自话、问东答西是常有的事。

      “请问您是一个人吗?”

      “我没有经济(钱)。”

      在缓慢的,或者车轱辘般的对谈中,与这些老人的通话时长要远高于其他人群。大部分时候,杨洋和同事们要做的工作都是解释,告诉他们“主播不是公司员工”或者“9999万大奖并不真实”。

      有时杨洋也会遇到一些执拗,甚至暴躁的老年用户。在动辄数十分钟的质问里,情绪激动的老人从质疑她的专业能力,到质疑人格,最后可能还会威胁“找你领导”,或者投诉。

      一开始,杨洋觉得委屈,她不理解这些老人们为什么会提出“天方夜谭”的要求,自己好心提醒还要得到刻薄的回应。

      有时,身边的同事总会在接完一通老人的长来电后,会生无可恋地靠在椅子上,也有同事把《莫生气》的打油诗贴在笔记本电脑外壳——这是份耗神的差事,公司甚至为他们安排了心理疏导课。

      耗神之外,与老人接触多了,杨洋也会好奇,究竟是什么样的老人才会生出那些哭笑不得的想法?他们的家庭怎么样?他们处在何种生活状态里?

      那位认为自己是“大网红”的老人,声称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很多朋友,尽管这些朋友很可能只是在视频里说了句“你好,很高兴认识你”,或者在他的留言下回复了一连串的表情。

      杨洋后来得知,这位老人独居在农村老家,四个儿女都很忙,只有一个在市里工作的女儿偶尔联系。她半夜发的那些视频里,室内灯光昏暗,白墙上蒙着一层灰尘。她头顶的房梁上,吊着一串玉米。老人对着镜头不说话,偶尔有虫子飞过。

      看到老人上万条“千篇一律”的视频,在几十人的工作区,杨洋仿佛被定住,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笼罩全身。

      一位同样认为自己和“名人”恋爱的阿姨,在电话中透露自己已经丧偶多年。而肖煜的母亲,年轻时从没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爱情,她与丈夫是经人介绍认识,然后开始平淡的生活,“那个年代不都是这样。”

      杨洋发现,这部分老人认知和判断出现偏差的背后,可能都隐藏着一些心酸的故事,以及被忽视的需求。她只是无法确定,老人们的社交、陪伴或者情感的需求到底有多强烈。

      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看来,“社会情绪选择理论”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,即随着人的衰老,不同目标的优先级就会发生变化,个体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情绪价值上。

      “相比年轻人,老人把未来导向的目标,转化成了‘活在当下’的目标。”张昕解释。他曾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接到过“一个困惑的儿子”的来信,称自己的父亲成了“网瘾老人”,“他为什么不去学琴学画,玩点有意义的东西呢?”

      张昕回复,老人会觉得自己“时日不多”,更偏好得到即刻的心理满足,“学琴学画”需要门槛、成本,当然不如上网、刷短视频来得直接。

      “应该多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想想。”张昕在回信中写道。

      社会处方

      除了理解,还能做什么?在杨洋的公司内部,这个问题经常被摆到会议桌上。

      那位认定自己和“名人”谈恋爱的阿姨,最终还是选择了“奔现”。

      “亲爱的,我爱你,宝贝今天下午到车站接我好么?我到你们北京火车站了。”这位IP地址显示为四川的老年用户,在几条毫不相关的视频下留下评论,“我穿着咖啡色上衣,黑色裤子,你一定要去接我。”

      因为主动暴露了自己的衣着特征,这几条评论被平台识别。几个小时后,老人的IP地址发生了变化,客服很快打电话过去,确定老人一个人在火车上,然后开始了劝阻。

      老人最终还是到了北京,但“男友”毫无意外地没有出现。这期间,客服一直和她保持着电话沟通,直到老人在车站待了半天后,重新坐上返程火车。

      等到老人的IP地址又重新显示为四川,客服打去电话确认,老人平安到家。

      风险识别,然后劝阻,有时甚至会联系属地派出所介入,这是杨洋所在团队能做的“兜底”工作。除此之外,隔离违规、有诱导性的信息,鼓励生产并向老年用户推送高质量的内容,也被认为是问题的解决之道。平台的防火墙越筑越高,隔绝那些试图“收割银发”的镰刀,冒充名人、土味情话诱导、领收益骗互动等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。抖音官方安全智能助手“抖音小安”也被赋予新的功能,在中老年人遭遇诈骗、不实信息时及时提醒。

      但这些仍然不够。

      杨洋也经常接到子女的电话,其中相当一部分都会要求平台屏蔽掉他们不想让老人看的内容,或者干脆“封掉”老人的账号。

      “刷视频刷的连孙子都不好好带了。”在他们的抱怨里,除了对老人健康的担忧,杨洋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。

      一位农村老人因为喜欢看一位异性主播,被儿子痛斥“你让我在村里抬不起头”。在这条视频的下方的评论里,“老不正经”的留言几乎刷屏。

      “这实际是在对老年人‘去人性化’。”张昕解释,在中国的社会观念里,老年人的确有照看孙辈的传统,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只有“工具属性”。同时他们有独立人格,有正常的人性,年轻人看异性主播就没什么问题,“为什么要把老年人和成年人区分对待呢?”

      在互联网世界里,老年人往往是沉默的,尤其是那些认知出现偏差的老年人,他们现实的生活处境可能更封闭。

      尽管王华丽给很多诊断为认知障碍的老人开过处方,有些是药物,有些是认知训练,在她看来,这些活跃在互联网世界的老人,更需要的应该是一张“社会处方”。

      子女的陪伴和尊重是这张处方里的“良药”。那位一年发了1.9万条视频的老人,孩子给她换智能手机只是为了让她的独居生活不那么无聊,但她没意识到,手机只可能是老人生活中的“佐料”。

      这是一道难解的题,幸运的是,各方都在努力探索。

      抖音与北医六院王华丽团队合作,科普认知障碍医学知识,在老年人群中推广《认知功能知识与筛查——居家学习指南》。合作还引入了团队的认知障碍筛查小程序,并在高风险老年人群中推送——早发现、早干预,这是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防治的最重要原则之一。

      “家庭关怀、社会支持,还有政府的顶层设计都缺一不可。”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靳永爱说。

      事实上,抖音早在2021年开通了“老友专线”,专人提供定制化服务来解决老年人产品的使用问题。政府也把“防诈骗”的网织的更密,各地警方的短视频账号发布最多的内容就是反诈。

      杨洋也成为了“老人专线”的客服成员,现在她变得更有耐心。

      “您的家人呢?”再次接到“高风险”老人的电话,杨洋总会加上这个问题。

     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。

      在女儿的干预下,那位半夜发视频老人的账号主动关注了不少加V认证的账号内容,女儿还主动帮母亲搜一些美食、广场舞之类的视频,希望引导她改变一些内容兴趣。但她清楚,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最终,她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同住。

      现在,母亲还是会花不少时间在手机上,但在她最新的视频里,老人难得一见地笑了。

      关键词: 客服 张昕 老人

      🍰🐋

      💬🐉

      🔮🕟

      6WBJkgRn">

      🤟㊙
      🐦
        🥪🏴
        1. 👹🎪
        • 🧑
          📳
        • 😛🚌
          🐃
        • 🛁
          🆒
        • 🐢
          首页| 连衣裙| 连衣裙新款| 关于我们| 友情链接| 网站地图| 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| 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