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1年,杰奎琳出访英国,与35岁女王同框撞衫,都是蓝裙谁赢了
发布时间:2025-01-01 13:20 浏览量:4
1961年,杰奎琳出访英国,与35岁女王同框撞衫,都是蓝裙谁赢了
世人皆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伦岛上最出名的时尚icon,却鲜少有人知道,在她35岁那年,曾与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·肯尼迪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"蓝裙大战"。
1961年的夏天,风华正茂的杰奎琳随丈夫约翰·肯尼迪首次出访英国。这位刚刚跃升为第一夫人的时尚达人,满怀信心地精心准备了一袭浅蓝色一字肩长裙,却不料与英女王撞了衫!当天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,也选择了一件深蓝色的优雅长裙。
这场看似偶然的"撞衫"事件,却在日后演变成了一场跨越大西洋的"口舌之争"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两位举世瞩目的女性之间,会产生如此微妙的关系?这场轰动一时的蓝裙之争,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一、英伦岛上的蓝裙之约
1961年6月4日,伦敦白金汉宫内一片忙碌。这一天,英国王室要接待来自美国的重要访客——美国总统约翰·肯尼迪和第一夫人杰奎琳·肯尼迪。
杰奎琳为这次访问准备了整整三个月。她特意请来了时尚设计师奥列格·卡西尼,为她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礼服,其中就包括那条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浅蓝色一字肩礼服。
"这条裙子选用了最上乘的真丝面料,剪裁极其考究。"奥列格·卡西尼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,"杰奎琳对这条裙子十分满意,她说这代表了美国新一代的时尚理念。"
当天清晨,杰奎琳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打理妆容。她选择了优雅的盘发造型,搭配珍珠耳环和项链,更显得颈部修长。一字肩的设计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她优美的肩线,裙摆微微荡漾,尽显年轻活力。
然而,当杰奎琳夫妇的车队抵达白金汉宫时,一个意外的场面出现了。
迎接他们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,竟然也穿了一条蓝色长裙!虽然是深蓝色调,但这个巧合还是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了一下。女王的这条裙子出自诺曼·哈特内尔之手,搭配着传承多年的蓝宝石项链和胸针,尽显王室风范。
当时的《泰晤士报》记者这样描述道:"两位举足轻重的女性,一个来自新大陆,一个扎根老欧洲,她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蓝色礼服,却又各具特色。杰奎琳夫人的裙装突显了美式的自由与大胆,而女王的着装则彰显了英伦的典雅与庄重。"
这场意外的"撞衫"很快成为了当天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。在随后的欢迎午宴上,来自各国的宾客时不时将目光投向这两位女性。
有趣的是,当天的菜单还特意选用了蓝色为主色调的餐具。英国王室的御厨总管后来透露,这完全是巧合,因为这套餐具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留下的珍贵瓷器,每年只在重要场合才会使用。
午宴结束后,两位女性在白金汉宫的画廊里漫步。当她们并肩站在凡·戴克的巨幅油画前时,一位随行摄影师抓拍下了这个历史性的瞬间。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图像之一。
但谁也没想到,这场看似和谐的"蓝裙之约",却成了日后一系列矛盾的导火索。而这一切,都要从当天晚宴上的一个小插曲说起......
二、王室规矩下的第一道裂痕
就在欢迎晚宴开始前的一个小时,一场风波悄然而起。杰奎琳的私人秘书匆匆递来一份更改后的宾客名单,这份名单上赫然少了一个重要的名字——李·拉齐维尔,杰奎琳的妹妹。
"这太令人困惑了!"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白金汉宫秘书长托马斯·拉斯科姆勋爵在日记中写道,"美国第一夫人的要求来得太突然,而且完全不符合王室的传统规矩。"
原来在访英前夕,杰奎琳曾通过外交渠道,提出希望能让妹妹李·拉齐维尔与玛格丽特公主见面的请求。这个请求立即引发了王室内部的一场小型风暴。
玛格丽特公主当时是英国王室最受瞩目的时尚人物,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英国人的心。而李·拉齐维尔作为一位离过婚的女性,按照当时英国王室的传统礼仪规范,是不适合出现在正式宫廷场合的。
白金汉宫的礼宾总管迈克尔·亚当爵士在给女王的备忘录中写道:"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见面请求,这关系到王室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。如果破例,将会在英国社会引起极大争议。"
事实上,英国王室对离异人士的态度一直十分谨慎。早在1936年,爱德华八世为了与离过婚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不得不退位,这一事件在王室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。
女王作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,不得不谨慎对待这个问题。最终,在与枢密院商议后,女王婉拒了这个请求。
消息传到杰奎琳耳中时,晚宴已经开始了。在宴会厅金碧辉煌的水晶吊灯下,杰奎琳端坐在餐桌旁,脸上依然保持着得体的微笑,但这个决定显然让她十分不快。
当晚的宴会菜单经过精心设计,包括了温莎城堡特制的烤鹿肉和白金汉宫御厨最拿手的法式甜点。然而,这些美味佳肴似乎都无法化解两位女性之间逐渐凝结的寒意。
更让局势雪上加霜的是,就在晚宴进行到一半时,玛格丽特公主因为突发头痛提前离席。这个巧合更加深了杰奎琳的不快。
第二天的《每日邮报》用了整整一个版面报道这场晚宴,却只字未提这个小插曲。但是通过当时在场的美国记者后来的回忆,我们得知杰奎琳在当晚就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说:"英国的规矩真是太多了!"
这场风波看似平息,但实际上却在两位女性之间划出了第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。而这个看似微小的插曲,也为后来的一系列风波埋下了伏笔。当晚过后,一场更大的舆论风暴正在大西洋两岸悄然酝酿......
三、舆论场上的暗潮涌动
回到美国后的杰奎琳并未对这次英国之行保持沉默。1961年7月,《华盛顿邮报》的资深记者鲁西尔·科尔曼在白宫采访时,意外获得了杰奎琳对英国王室的一系列评价。
"英女王的穿着像个中年妇女!"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华盛顿上流社会。有趣的是,当时的英女王不过35岁,比杰奎琳仅大3岁而已。
白金汉宫内部人士马丁·查特菲尔德爵士的秘密档案揭示了更多细节。他在档案中写道:"当杰奎琳的言论传到白金汉宫时,整个王室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沉默。女王的贴身女官艾琳娜·科伯恩女士曾在晨茶时间向女王汇报此事,但女王只是淡淡地说:'让我们继续谈谈今天的日程安排吧。'"
英女王的私人秘书迈克尔·阿德恩爵士在其回忆录《宫廷往事》中透露:"那段时间,每天早上的报纸都充斥着各种猜测和评论。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女王始终保持着她一贯的优雅与克制。"
当时在场的菲利普亲王的侍从官理查德·汤普森也在其日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:"有一天早餐时,菲利普亲王拿起报纸,看到又一篇关于这场风波的报道,只是轻轻摇了摇头,说道:'美国人总是这样热衷于制造话题。'"
英国媒体的反应则更加微妙。《泰晤士报》采用了一种略带嘲讽的笔调报道此事:"某些人似乎忘记了,在这个岛国上,优雅从来不是靠高声宣扬获得的。"《每日镜报》则刊登了一篇题为《两个时代的碰撞》的社论,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批评,转而讨论了新旧文化的差异。
美国媒体则明显分成了两派。《纽约时报》的专栏作家露丝·威尔逊发表评论说:"第一夫人的坦率或许有些过头了。"而《生活》杂志则为杰奎琳辩护,称这不过是"新一代美国女性对陈旧传统的自然反应"。
更有意思的是,玛格丽特公主的闺蜜伊丽莎白·卡文迪什后来在其著作《王室内外》中透露:"那段时间,玛格丽特公主经常在私人聚会上模仿杰奎琳的说话方式,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"
这场舆论风波持续发酵,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,人们的注意力才逐渐转移。然而,这场看似平息的争议,实际上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: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......
四、一字之争背后的文化差异
一场风波背后,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矛盾。1961年这场"蓝裙之争",实际上揭示了英美两国上流社会的巨大差异。
当时的英国驻美大使戴维·奥姆斯比-戈尔在一份密函中写道:"美国的上流社会,是建立在财富和政治影响力之上的。而英国的贵族体系,则是centuries of tradition(数世纪传统)的产物。这种根本性的差异,往往会在社交场合产生意想不到的冲突。"
这种差异在白金汉宫的日常礼仪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英国王室礼仪顾问查尔斯·芬奇-诺顿在其备忘录中详细记载了一个场景:在欢迎宴会上,杰奎琳曾直接用手拿起茶杯,这在讲究用三个手指轻握茶杯柄的英国王室看来,简直是不可思议的。
更令英国人震惊的是美方随行人员的行为举止。白金汉宫的侍从长亨利·威尔逊在日记中写道:"美国记者们居然在宫殿走廊上大声喧哗,甚至有人想要在餐桌上使用口香糖!这在英国王室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。"
而美国方面也对英国的繁文缛节颇有微词。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内部简报中提到:"英国人的每一个动作似乎都要遵循某种规则,从握手的角度到谈话的音量,处处都要注意'得体'二字。这种过分的讲究,让人感觉窒息。"
这种文化差异在用餐礼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英国王室的餐桌礼仪有详细的规定:汤匙必须从远离自己的方向搅动,刀叉使用完毕要放置成4:20的位置。而美国的上流社会则普遍认为,这些规矩过于死板,缺乏灵活性。
杰奎琳的社交秘书南希·图克曾在一次私人通信中写道:"在美国,我们更注重谈话的内容,而不是持刀叉的角度。但在英国,似乎后者比前者更重要。"
这种文化差异甚至体现在走路的方式上。英国王室成员走路时要保持特定的步态和速度,而美国第一夫人则习惯用更为轻快自然的步伐。白金汉宫的礼仪教师伊丽莎白·科尔曼女士曾感叹:"美国人似乎总是在赶时间。"
最能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,要数对"现代化"的态度。英国王室坚持传统,认为这是维系王室威严的根本。而美国政坛则推崇创新,认为改变是进步的标志。
这种冲突在1961年的访问中处处可见。当杰奎琳建议在晚宴上加入爵士乐表演时,英国方面婉拒了这个提议。白金汉宫的音乐总监表示:"我们的乐队只演奏古典音乐。"
随着访问的深入,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愈发明显。它不仅影响了两位女性的私人关系,更折射出了新旧两个时代的激烈碰撞......
五、历史长河中的优雅较量
岁月流转,1961年那场轰动一时的"蓝裙之争",如今已成为历史学家笔下的一段佳话。
著名的英国王室研究专家罗伯特·莱塞特在1980年出版的《王室风云》一书中,首次对这场事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。他在书中提到:"这场看似简单的衣着之争,实际上预示了英国王室在未来几十年中面临的最大挑战——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。"
时间的长河中,两位女性的人生轨迹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。1963年11月,约翰·肯尼迪遇刺身亡,杰奎琳的第一夫人生涯戛然而止。她随后与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再婚,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。
而伊丽莎白二世则以其一贯的从容与坚毅,在英国王室的历史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1977年,在她的银禧庆典上,《泰晤士报》这样评价道:"25年前那个被称为'像中年妇女'的年轻女王,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君主之一。"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65年,当杰奎琳以私人身份再次访问英国时,英女王破例邀请她在温莎城堡共进午餐。据当时的侍从官理查德·查特韦尔回忆:"两位女性相谈甚欢,往日的不快似乎已被时光冲淡。"
1967年,英国著名时尚杂志《VOGUE》发表了一篇名为《两个时代的优雅》的专题文章,回顾了1961年的这场"蓝裙之争"。文章指出:"如今看来,这哪里是什么胜负之争,分明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完美演绎。"
随着时代的推进,英国王室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1969年,英女王首次允许BBC拍摄王室纪录片,这在当时被视为一个重大突破。而这个决定,恰恰印证了杰奎琳当年所说的"王室需要与时俱进"。
到了20世纪80年代,英国王室迎来了新一代的时尚偶像——戴安娜王妃。有趣的是,她的许多装扮都让人想起年轻时的杰奎琳。1985年,《纽约时报》曾刊文指出:"从某种程度上说,杰奎琳·肯尼迪开创的风格,在戴安娜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传承。"
2011年,英国王室举办威廉王子的婚礼时,凯特王妃的造型也让人想起了当年的杰奎琳。这一次,媒体没有再谈论谁赢谁输,而是赞叹着时尚的传承与演变。
半个世纪过去了,当年那场"蓝裙之争"的余波,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涟漪。它不仅是一个关于时尚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传统与革新、坚守与变迁的永恒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