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日之下》:掀裙底性侵,脱光光喷水,这个残疾院舍案太会拍
发布时间:2024-10-01 00:14 浏览量:10
1
香港电影《白日之下》拍得很有质感,以富有正义感的调查记者余香凝饰演的晓琪为主角,从她的探访中揭露残疾院舍的龌龊和悲凉,最后以无能为力的一场暴雨作为结束。
新闻记者会被淘汰,残疾院舍会被撤离,但真相不应该被蒙蔽。
制度的麻绳绑的是反抗的手脚,现实的水流冲的是廉价的尊严。
院长办公室的迷藏是把活人当玩偶,报纸印刷机的油墨是把苦难当交易。
残疾就是罪过,衰老就是负担。
2
电影是艺术,艺术来源于生活。但有的时候,生活比艺术残酷,
尔冬升监制,姜大卫、余香凝 、林保怡领衔主演的这部电影,讲述了新闻社接到一宗有关残疾人护理院 彩桥之家虐待院友的线报,于是记者潜入彩桥之家,揭发彩桥之家非人道生活,寻找日光之下残酷真相的故事。
整部电影其实是涵盖了两个重点的。
一个是真相的残酷,正义的回归。
一个是传统纸质报业的衰落,良知的缺失。
第二个重点,剧本补充了不少细节:比如领导对女主角余香凝饰演的正义记者说的:
你不可能改变世界,你只是记者;
报社效益不好,深度部随时可能被裁撤;
实习生面前不要谈待遇,让他们保留最后一点理想;
领导不喜欢社会新闻,要做领导喜欢的内容;做新闻不能投入太多感情,要不然自己会受不了;社会新闻记者辞职,公司公关是首选。
这是明暗两条线,明线引领着故事情绪,暗线制造了困境。
这是标准的传统悲剧写法,虽然略显老派但是管用。
我们先来看明线。
在那狭小的空间、污浊的环境、封死的窗户、动辄施暴的护士和过期烧麦配饭的餐食,就连最震撼人心的、院友被用轮椅推上天台全裸淋浴画面,镜头也缓慢而平静,非强调视觉冲击,其张力却更突显寄居此地老弱病残者的逆来顺受。
伤感的情绪,一直在吞噬着曾先森的内心,那是一次一次的情感冲击波,更狠的是结局并没有落入俗套之中,那场暴雨中残疾院舍迁徙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。
暗线部分则是关于人的。
姜大卫饰演的通伯和余香凝饰演的凌晓琪,是整个故事最具光彩的人物。
通伯是看淡生死的,是看破红尘俗世的。他看着一起的朋友死去,看着生命的凋零,看着残疾院舍的非人遭遇,最终承受了一切。在暴雨降临的迁徙日,他随遇而安。
姜大卫的表演是冷静的。
演出了一种理性的淡定,一种稳重中的温和,一种任由外部环境如何折腾,周遭境遇如何侮辱,那种“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忧伤和孤独,最终仍旧活出真我的冷静。最终,他在今年的香港金像奖上拿下了最佳男配角奖。
凌晓琪是热血的,是有理想的。她在一切都不看好,上司不给她机会的情况下,凭着理想凭着热血凭着经验,去揭露残酷的真相。
但是,曾先森看来,她演得比较一般。
男主角林保怡则确实戏份不多,不过他的表演还是令人印象深刻,没有暴露镜头,没有夸张的禽兽行为,但深入裙底的肮脏的手,确实是亮点。
3
影片开头和结尾的歌曲,低沉、舒缓中有悲伤,也有期待,这样的起手式和收式,和影片的主体故事看似疏离,却起到了淡化情绪效果。电影说不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。作为一部社会写实影片,它实在得让人深感无力乃至窒息。
私营残疾院舍的脏、乱、差难以得到真正的治理,公营残疾院舍的床位紧缺依旧,甚至,坏人继续逍遥法外,法律的“有限的正义”得不到声张。
狭小的空间、污浊的环境、封死的窗户、动辄施暴的护士和过期烧麦配饭的餐食,就连最震撼人心的、院友被用轮椅推上天台全裸淋浴画面,镜头也缓慢而平静,非强调视觉冲击,其张力却更突显寄居此地老弱病残者的逆来顺受。
《白日之下》在今年3月份已经上映,目前过去了半年多,在豆瓣上的分数停留在7.9分,好于92%的犯罪片。电影自然也有缺点,就是拍得不够感性,应该说剧本在泪点的设置上偏少了一些。依然泛滥着中学生作文的思想提炼。想来,始终觉得这出电影,还是收着拍了。
但是,即便如此,曾先森仍旧认为这是一部可以和同样是今年上映的香港电影《年少日记》媲美的作品,虽然稍逊于后者,但如果宽点评价,或许到了今年年底,这部电影仍旧可以入围曾先森个人的年度十佳电影。
不管怎么说,导演简君晋还是凭借此片提名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