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市迎泽区:汉服|礼仪之大,服章之美

发布时间:2024-10-09 05:06  浏览量:10

来到罗春林的小店,瞬间被绮丽多彩的汉服及配饰所吸引。店内陈列有深衣、袍服、襦裙、比甲等各类五颜六色的汉服,罗春林身着素色汉服款款而至,温婉恬静,宛若从古诗中走出来的女子。

“我从小就喜欢传统的事物,小时候第一次看到仕女图时,图中仕女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。真正接触汉服是在我读大学时,那时和其他汉服爱好者一起举办了汉服活动,从此,我的人生轨迹和汉服开始慢慢地连结起来。”罗春林说。

汉服并非汉代服饰,而是汉族传统服饰的统称。汉服始于黄帝,备于尧舜,定型于周朝,并在汉朝时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。“从先秦到明末,汉服有它的演变过程,而一以贯之的,是儒家礼制的体现。传统汉服制作技艺采用平面裁剪工艺,其中的刺绣技艺、蚕丝织造技艺、细金工艺等都是非遗技艺。我做汉服十几年了,制衣技艺来自于家传,从我太姥爷算起,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第四代。”罗春林说道。

罗春林主要从事的是汉服的复原和考据工作,曾复原了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《歌乐图》等古画衣饰。对她来说,复原最难的地方在于工艺。现代面料的生产技术与古代有很大不同,材料的质感也存在差异,这就要求复原工艺者要前往蚕丝的原产地搜集原材料,再对照大量文献、出土报告,才能做出满意的布料结构和花纹。

“复原汉服需要经常去博物馆看实物、查文献,对我来说,是一个繁琐但却乐在其中的过程。”罗春林说,“虽然这些复原款汉服乍一看非常朴素老旧,但整体观察会发现配色很有格调。”

染色更是考验工艺水平。反复捶打生丝织物使其柔软,是为“捣练”;反复扎染,多层晕色,则为“绞缬”。手工缝衣,需要巨大的耐心;纹样绘制,则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。正是在无数耐得住寂寞的日夜里,罗春林认真完成汉服复原,一套套古韵古香的汉服才能够呈现在大家面前。

《春秋左传正义》疏曰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,华夏文明有两个核心要点:一为礼仪,二为美服。

汉服的历史悠久、样式华美、意蕴深远,不仅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,更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示了衣冠上国之礼仪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念、哲学思想、礼仪法度、审美品位等,都在汉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。

罗春林店内展示有明代的礼服——凤冠霞帔,衣衫阔大,呈现出一种雍容大度、庄重典雅之美,不禁让人想到明代诗人李蓘所作《嘉靖宫词八首》:“霞帔星冠赤锦绦,玉熙宫里荐仙桃。天王亲捧瑶函拜,五色龙光生衮袍。”

礼仪为服饰之魂,服饰为礼仪之体。所谓“服以载道”,朱子深衣是最能够体现汉服礼仪法度的一种制式。该制式的汉服上衣前后共用布四片,象征一年有四季;下裳前后用布十二片,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,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。衣袖呈圆弧状,象征天道圆融;交领处成矩状,象征地道方正;交领右衽使得衣襟在胸前交叉后整体向右倾斜,不仅反映了古人“天圆地方”的认知,也体现了传统伦理中“以右为尊”的思想观念。

近两年,穿汉服出门成了一件越来越时尚的事情。放眼望去,大街小巷中不时出现青衣罗衫,裙袂飘飘,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。

汉之古朴,唐之飘逸,宋之雅正,明之端庄……每一种汉服款式,都曾惊艳了岁月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心于汉服飘逸灵动、衣袂翻飞的魅力。

“现在喜欢汉服的年轻人更多了,起初是源于他们对‘漂亮的衣服’的喜爱。渐渐的理解了,汉服是穿在身上的历史,表达了一种文化认同,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。”在罗春林看来,把汉服穿在身上,就是对汉服最好的传承和推广。

山西拥有深厚的发展汉服文化的土壤,据《山西通志》记载,早在盛唐时期,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“丝绸之路”上通行,且山西人还在西域诸国传授缫丝织绸技术。现在,我们依然可以从山西出土的一些壁画、彩塑等文物中看到不同时期流行的汉服款式以及相关的制作技艺。

近年来,汉服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。“在花朝节、上巳节、中秋节等古代传统节日,我们也会开展各类汉服活动,希望通过活动,让汉服‘活起来’,进而‘火起来’,逐步走向大众视野。”罗春林说道。

外部推荐